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馆内故事
  •   开馆时间:

  •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   春、秋季学期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当天闭馆

  •   寒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

  •   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闭馆


  •   预约电话:

  •   博物馆 0451-86281516

  •   航天馆 0451-86403118

一本珍贵的历史相册

——记筹建黄河上第一个水电站的功臣沙荫田校友 

叶香玉

在校博物馆筹备工作组征集的历史资料里,有一本由沙荫田校友女儿沙白坚捐赠的黑白照片老相册,这本保存了半个多世纪70余年的相册反映了1934年哈尔滨发电厂最初建设的真实情况和校友沙荫田1936年赴内地工作时分别在安徽萧县和青海西宁建设发电厂时拍下的珍贵历史镜头。

像册的前半部分系沙荫田的同学、在哈尔滨电业局工作的27级校友于运海(于百川)帮助拍摄完成的。像册的后半部分系校友沙荫田1936年赴内地工作后分别在安徽萧县和青海西宁建设发电厂时拍摄的。


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相册

20年代校友沙荫田出生于1911年12月19日,1929年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两年后转入电机系本科,即电二班29级学生,1935年10月毕业。本科期间,沙荫田还和孙运璇、范绪箕、常荫集等同班同学及常彦卿、杨劲夫、任震英等同期校友很快成为誓为祖国工业化献身而志同道合的亲密朋友。据有关文字资料里记载,该届在校生110人,其中,中国学生只有15人。中国同学从爱国、自强的感情出发,很快自发组成了班会——“电工班会”,目的是“联络感情,砥砺学行”。班会组织了许多爱国活动。


在哈工大读书期间的沙荫田

1931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沙荫田与同学孙运璇、常荫集、常彦卿等中国同学积极参加抗日,他们曾多次参加反对日寇侵略中国的游行示威,宣传抗日救国,立誓毕业后到关内报效祖国。1932年他们开始创办技术月刊,刊名为《电汽机》(电气、热工、机械专业内容)。创刊的目的很明确: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发展成就。虽然他们全部用俄文上课,但在创办刊物时就要求练习用本国文字撰写技术文章;传播技术心得。其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大学毕业后将杂志社迁入关内,作为同学返回祖国怀抱的着脚点。公选常荫集为社长,孙运璇和沙荫田分别任总编和副总编辑。1933年1月15日第一期《电汽机》正式出刊。由于刊物不使用伪满时期的康德年号,之后被日本宪兵发现并查封,但《电汽机》还是成功地出刊5期。 在日寇侵入哈尔滨后,沙荫田亲眼目睹有中国同学被日本人杀害。沙荫田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抒出自己的爱国情感:“我们和全校中国同学一样,同仇敌忾,沉浸在忧愤之中。矢志为祖国工业化建设献身,决心不与日寇合作,不做残害剥削中华民族的傀儡工具”。

沙荫田和孙运璇是同班同学也是工作中患难之交的朋友。据沙荫田校友有关学校时期的回忆录记载:1934年沙荫田从哈工大毕业后,当然不愿意给日本人做工作,不愿做亡国奴,为了报效祖国和躲避日本人的阻挠和迫害,他与孙运璇、常荫集、常彦卿几位乔装打扮成商人进入关内,经历了几个月的失业,1936年7月至1937年11月,沙荫田在江苏省萧县黄口农业仓库的轧棉厂找到工作并任机电部主任,负责轧花机发动机的维修。1937年12月至1940年3月在兰州市交通部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停车场任管理员(副工程师),负责接管由苏联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军火工作。1940年4月11日,经同学孙运璇推荐参加了政府工作,任新电厂工程处副工程师。1940年12月由资源委员会委派与孙运璇一道赴青海西宁建设电厂,孙运璇任厂长,沙荫田任副工程师、公务股长。这是沙荫田和孙运璇的第一次患难相逢。


1936年沙荫田(后者)进关参加抗日与同学郭诗敏离别前合影

西宁电厂虽然很小,但筹建过程却不简单,发供配电全部设备材料都要从四川、陕西等省远道运去,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对建厂只是为了应付国民参政会的委任。青海“土皇帝”马步芳对伪“中央”势力渗入青海颇有戒心,因此,筹建电厂的过程异常艰难,连一个镙丝钉都要从内地运去,有时他们要自己动手制造一些零件。就在这样的条件下,1941年春,柴油机电厂建成发电,同年火电厂建成发电。全国最后一个无电省青海从此有了电灯的历史。

由于青海当时属偏僻边疆,使用柴油作为燃料当然极不合理,但燃烧发电设备系统白区还难以弄到,为使青海电力工业有可靠的动力基础,1942年他们就开始勘测水力发电资况,原拟在西宁城北湟水截流建2000千瓦水电厂,但因设备无着作罢。此时孙运璇被调至天水办厂,电厂由沙荫田接管任厂长。沙荫田接任后,一方面维持正常发电,一方面积极筹建黄河上第一个水电站,在西宁又继续筹建32X200千瓦小水电厂,历尽千辛万苦,1945年10月,黄河支流湟水水力发电厂建成投产发电了!这也应属黄河历史上第一个水电站!电厂虽小,但在当时物资条件和封建军阀势力下,已费九牛二虎之力了。

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沙荫田由资源委员会任为资源委员会专员及东北电力接受专员。1946年11月至1948年4月任东北电力局鞍山电力支局局长。1948年5月至1948年10月调往台湾电力公司任技术处工程师。1948年11月返回大陆。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北京解放)任资源委员会冀北电力公司工程师。1949年后,沙荫田曾在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局任总工程师、在燃料工业部任专家工作室及编译室主任,当时主要负责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中有关煤炭、石油、电力工业项目的建设。后任电力部电力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沙荫田在台期间与之前被拉赴台北的孙运璇第二次相逢。凭借他们的实力,他们又一起除处理台电日常技术工作外,还创办了台电的技术刊物《电友》。沙荫田因厌恶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没落,加之在台生活不习惯,期盼早日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他找借口请调返回大陆。后被资源委员会派赴张家口电厂任职。此时孙运璇被派赴美国订购设备还未返台,回到北平的沙荫田后来接到孙运璇从台北的来信,信中表示了对老同学返回大陆深表羡慕和钦佩。沙荫田后来得知,孙运璇后来也曾要求调回大陆工作,但当时资源委员会已频临关门无法安排,而未得实现。沙荫田在他的回忆录里说:“我和孙运璇是同窗,也在患难中共事,我们在青海西宁电厂和在台湾电力公司两段共事中都是在忧患中度过的。在青海合作办厂、青海西宁电厂建成之前,我们与当时青海省”土皇帝”马步方周旋时,费尽周折,长时间把时间耽误在西宁,等待期间我们曾共读马列主义理论和苏联版电气等方面的书籍,研究我国电力建设问题,那时我们就对国民党的腐朽无能有了肯定的认识(这是真情实话!)。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解放区做点工业建设工作。我们也有过相约,尽可能逃避参加国民党,努力学习技术,等待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好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我们遐想有朝一日青海龙羊峡及黄河各峡口会开发和发电。现在基本上都实现了,我想老同学孙运璇在台湾对此一定有羡慕和向往心情。”

“文革”期间,因为和老同学孙运璇的患难之交的特殊关系及在台湾的短暂经历,沙荫田也难逃劫运被关进了“牛棚”,身体受到严重迫害,以至于71岁就过世。晚年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经验,针对中国能源方面急待解决的问题,仍潜心研究国内外有关能源方面的问题,编译了大量国外文献,在各类专业期刊上发表并有《农村水利发电站》等译著。

1980年,沙荫田和王竹亭、于开泉、任震英、王语山、刘唐领、邓恩诚等同学都回校参加了哈工大60周年校庆,沙荫田还代表老同学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他还和老同学一起参观了学校,去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沙荫田和老同学以沉痛地心情瞻仰了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这里还有当年被日寇杀害的同班同学张正伦烈士。学友矢志为革命献身至今激励着人们的心胸。从东北烈士纪念馆出来,老校友们直奔当年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土木楼和校部楼。他们迈着轻快的脚步,根本不用向导。在这里,大家一边摄影留念,一边触景生情地回忆起学生时期难忘的往事,感慨万千。沙荫田和老同学们为学校的巨大变化感到欣慰,也为学校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们还为学校提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宝贵意见。沙荫田校友提出,哈工大历史悠久,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注意扬长避短。在学习外语方面,许多年富力强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俄文基础很好。不要忽略了学校的强项俄语。1990年80周年校庆时沙荫田的女儿沙白坚为校档案馆带去了精心保存多年的西式校服、毕业论文、像册和笔记本。后来她又继续整理1920年-1933年哈工大校友的同学录。期冀对哈工大的历史档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沙白坚把父亲还没有最后完成的手抄本同学录也捐赠给了校博物馆。


沙荫田(左)与王语山(右)等老校友回校参加60周年校庆活动期间参观实验室


沙荫田校友回校参加60周年校庆活动

沙荫田校友为我国煤炭、电力、石油等基础建设与发展及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性格开朗、一生坦荡为人,这在沙荫田校友为哈工大60周年校庆撰写的一篇纪念文章里有诗为证:“往事如星火,东风始燎原,春来路似锦,奋进更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