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   开馆时间:

  •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   春、秋季学期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当天闭馆

  •   寒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

  •   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闭馆


  •   预约电话:

  •   博物馆 0451-86281516

  •   航天馆 0451-86403118

百年建筑经典 重现生命活力

——谈哈工大“老土木楼”的保护与再利用价值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陶丹梅 任晓萍

    摘要 百年老建筑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学校延续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作者参与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从土建规划到展示内容文本设计,从藏品征集到陈列布展的全过程,对老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再利用有切身体验。本文从老建筑转换功能的角度,论述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教育价值。

    关键词 博物馆 建筑 保护再利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馆舍之所以受到关注、保护和再利用,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还因为它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校原址。这座建筑历经百年沧桑,依旧保持着其特有的历史风貌,彰显其端庄典雅,见证着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壮大,传承着学校的文化与精神,是不可复制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对百年老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再利用的研究和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百年老建筑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

1. “老土木楼”的文化背景与艺术价值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馆舍,亦称“老土木楼”,它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而特殊的历史渊源又赋予了它不一般的建筑艺术内涵。保护与再利用它作为学校的博物馆已是众望所归。

    “老土木楼”建于1906年,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20年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建筑面积5600平米。它由俄国著名建筑师П•С•斯维里多夫设计,是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经典之作,现为哈尔滨I类保护建筑。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米黄色的俄式建筑,端庄大方,圆顶塔楼的转角设计新颖别致、造型巧妙,它标志性的拱形门和外墙高浮雕装饰人物雕像极具特色。

    百年古典建筑“老土木楼”,堪称一件珍贵的文物展品。20世纪20年代初,哈尔滨是一个国际化的移民城市,俄国、法国、犹太、意大利、日本等国家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大批移民在哈尔滨建造了一批又一批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折衷主义、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教堂、使馆、学校、旅馆、银行、医院、商店和住宅。这些欧式建筑,增添了哈尔滨城市迷人的浪漫色彩,使其具有了浓郁的异国风情的外来文化,从此“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也成为哈尔滨的美誉。 

    “老土木楼”作为俄使馆,就是在这种多元建筑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它体现了哈尔滨所具有的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魅力。目前,哈尔滨历经百年沧桑与变化,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已寥寥无几。它不仅是一所高校历史文化的载体和文化遗产,更是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记忆和城市文化景观。因此,对“老土木楼”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非常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2. “老土木楼”作为学校物质载体的历史价值

    这座百年古典建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重要的物质载体,它以独特的建筑形象记录了这所大学从俄国教育模式、日本教育模式到中国办学的全过程,承载着这所高校的传统与精神,凸显出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19世纪末,沙俄为掠夺和侵略中国,修建了一条穿越我国东北的“中东铁路”。这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铁路修建的同时,也拉开了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序幕。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大批沙俄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移民涌入我国东北。因东北处于东北亚腹地,邻近俄国和日本,日俄和其他帝国列强争先对这里进行投资和贸易,使东北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哈尔滨也迅速成为中国近代有国际影响的北方大都市。

    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枢纽,同时又是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贸易中心。20世纪20年代初,哈尔滨已是开放的国际商埠,有30多个国家的20万侨民在此居住,16个国家先后在这里建立领事馆。另外,中东铁路通车后,沙俄大批铁路工程人员携带家眷与其他俄国移民集中到哈尔滨的同时,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个社会大背景为建立国际化的高等工科大学提供了条件。

    1920年,中东铁路局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建校原址就选在了曾作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老土木楼”。这是俄国在境外建立的唯一一所完全用俄语教学的高等学校。学校的教师均为俄籍,他们都是在土木建筑、电气机械、道路交通、桥梁等领域的著名专家,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学生则来自俄、中、日、朝、蒙、以色列、波兰、荷兰等国。建校初,学校就引入了西方早年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中国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窗口。学生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毕业文凭得到欧洲国家的承认。许多毕业生顺利进入世界著名大学深造,取得了更高的学位。从此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前30年,“老土木楼”见证了俄国和日本的教育模式办学,学校相当于中国本土上的外国大学。这所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工程师、社会活动家等。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政府接管学校,学校一直在重点院校之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目前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学校,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为国家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老土木楼”在学校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利用“老土木楼”作为博物馆,无论从建筑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来说,都实至名归。它所承载的大学在国际大都市背景下应运而生,较早地开启了中国高等工业技术教育的先河,它见证了哈尔滨工业大学93年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壮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它与学校占有同样的重要地位。

二、老建筑功能转换价值与社会效益双重体现

1.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保护与再利用并重

    对“老土木楼”进行保护性改造,挖掘其文化内涵,把传统的历史环境与现代展示手段有机结合,使它具有新的使用功能,并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我们保护、更新与再利用“老土木楼”所遵循的理念。

    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是有章可循并有成功范例的。1964年《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明确了旧建筑的价值,为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历史老建筑改造成博物馆,在国内外都有很成功的案例。如: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前身是江南造船厂;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由机修车间改造而成;德国的汉诺威历史博物馆、奥地利的美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等都是利用旧建筑改造成博物馆的成功典范,这对“老土木楼”的改造和再利用都有很重要的启示。

    建于1906年的“老土木楼”,100多年来进行过三次整修与扩建,2004年的一场火灾,使它在年久失修的慢性毁坏中,又雪上加霜,险遭废弃。2005年,学校决定将其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并开始进行保护性改造。

    首先,保留了“老土木楼”建筑原有的基本特征、立面造型、表面材质、外墙高浮雕人物装饰雕像和原有的米黄色调。因“老土木楼”被火烧,有的百年房梁也被碳化,所以改造过程中,我们重点对遭受火灾破坏的主体结构进行了加固,并拆除了楼内的临时隔断以及走廊外露并有火灾隐患的电线,恢复了“老土木楼”原有的建筑框架、空间与格局,使它符合博物馆开敞通透、大面积空间展示的使用需求。

    其次,重点保护了“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特有的装饰纹样,保存和恢复了老建筑中原有的历史信息:1906年的百年地砖、欧式木墙裙、造型精美的百年镂空雕花铁艺楼梯护栏和老地板等。它们已与老建筑融为一体,被打上了历史烙印,注入了灵性与精神,见证着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此同时,还将20世纪20年代建校初期俄国教师的教学用具与50年代的校长办公桌、椅、书柜等用具复原到一个展区。这种跨时空的历史空间,给人一种凝重与沧桑之感,而以循环播放的虚拟星空为背景的航空航天模型展区则体现了当代设计的新思潮。

    总之,这些历史信息已成为博物馆十分宝贵的展品。它们与老建筑一起共同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承载着人们对老建筑的感情,唤起人们对学校眷恋的情怀与记忆。在老建筑恢复原貌的局部改造、修复缺损和陈展设计中,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博物馆新的使用功能,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保留、复原还是更新,都遵循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更好地体现了老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2. 新功能新平台 凸显教育价值

    “老土木楼”的改造与再利用,既满足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的使用要求,又对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已成为经典建筑观摩教学基地,同时,它作为校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了它的育人功能。

    追溯历史,博物馆与大学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国内外的博物馆均起源于高校。国外的第一座博物馆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院始建于公元前283年,就是一座大学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是建于1905年的南通师范学校博物苑,也是一所高校博物馆。可见,博物馆不仅诞生于高校,还与高校血脉相连,共存共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于2010年开馆,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展陈面积2000余平米,分上、下两层。展览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不同主题的专题陈列是基本陈列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各展厅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实物等,浓缩和再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在展示风格上,凸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今天完好结合的布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已成为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开馆3年来,博物馆先后接待了李长春、王兆国、刘延东等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委领导,大批校友、师生和来自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韩国、日本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达6万余人,接待1700多个参观团体。英国杜伦大学的教授在博物馆的题名簿上留言:“这个展览,很有智慧,有文化,有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非常享受”。博物馆已成为参观者了解哈尔滨城市历史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通过博物馆这个教育平台,对他们进行校史教育、专业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还经常接待部队和中小学校的参观者。目前,博物馆已成为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学校历史文化和传统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二课堂。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平台,博物馆先后招聘、选拔、培训了8届330名中外文学生讲解员,他们在博物馆受到教育并得到锻炼,讲解水平与综合素质受到参观者的好评。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已成为“黑龙江省军区高科技教育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和“黑龙江省少年儿童体验教育基地”。

    总之,发挥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是历史赋予高校博物馆的使命。“老土木楼”为学校所用后,无论是从教学功能还是转换为博物馆功能,都始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如今作为面向大众的社会文化基地,更凸显它的教育价值。 结语 “老土木楼”从俄国领事馆到高校,又到博物馆,它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内涵。它是在学校辉煌历史上树起的丰碑,承载了一个大学跨世纪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看到它,犹如读到了一部藏品级景观式校史。它传承的是历史与文化,延续的是传统与精神。对它的保护与再利用,不仅是对人文资源的继承,也是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守护好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