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筹备之路  征集工作  征集花絮
  •   开馆时间:

  •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   春、秋季学期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当天闭馆

  •   寒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

  •   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闭馆


  •   预约电话:

  •   博物馆 0451-86281516

  •   航天馆 0451-86403118

点点滴滴总关情

——京、沪、宁征集侧记

陶丹梅

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一本50多年前的俄文课本、一本保留了半个世纪的成绩册,一本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专著、一张来自美国的感谢状、一叠当年的学生钱票和电影票、一块20世纪20年代的老怀表、一件李昌校长20世纪50年代带领“八百壮士”创业穿过的大衣和用过的几副眼镜……

今年年初,校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为了把学校85年的历史和辉煌成就展现出来,我们开始实物(文物)、史料的征集工作。在向校友们发出《致哈工大校友的一封信》后,我们联系校友的电话就打“爆”了。

从5月中旬开始,我们两次踏上征集之路。这期间,我们辛苦着,奔波着,当收到了校友们捐赠的物品时,我们就像注了兴奋剂一样,疲劳顿时消失。这期间,我们接触了许多校友和他们的家人,每一家、每一物都凝聚着校友的爱校情,都有一段封尘了的难忘的故事——

见过列宁的哈工大第一位电机系华人研究生

98岁的老校友任栋梁去年已逝世,94岁的夫人宋奉勤老师保留了他的一些东西。当过教师的老夫人虽已年高,但思维敏捷,记忆力特好,她拿出了一些旧照片,向我们介绍了任栋梁的许多往事。

98年前,任栋梁的父亲在哈尔滨的俄国军官学堂任汉语教官,那时,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秘密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党哈尔滨工人团”,成为一名布尔什维克。在苏联任中国红军团团长,34岁便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工农政权献出了生命,后来任栋梁和他的母亲及姐妹受到列宁的专门接见,戈尔巴乔夫访华时特邀请任栋梁夫妇作为民间第一个代表团成员访苏。“这是任栋梁20年代在哈工大上学时用过的一块怀表。”夫人介绍说,这是任栋梁父亲给他留下的,这块表伴随他在哈工大读书,也伴随他度过了一段传奇人生。

在他的家里,我们还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哈工大校友家族,任栋梁的3个内弟、一个弟媳及一个孙子都是哈工大校友,哈工大与他们这个大家族有剪不断的情缘……

爱收藏的校友夫妇

刚杰,是北京校友会副秘书长,她的丈夫杜焕生也是哈工大校友。他有一大特点:爱收藏。这可让我们喜出望外!爱收藏,自然有“存货”。几大本影集,收集了冯仲云等校长的老照片,留下了当年他们在校读书的影子。他们还捐赠了刚杰读书时获得的奖励证书、他们上学时就餐的钱票和电影票、贺年片、哈工大有关历史时期的校徽,以及哈工大“文革”中宣传部印发的材料……他们说:“母校办博物馆,这些东西也许能用上。”

刚杰夫妇对我们的征集工作非常支持,他们提供了一些征集线索。北京校友会把我们带去的征集方案等文件以最快的速度编写打印出来,并在6月5日的校庆活动中发给了在京校友。

从刚杰家出来,我们抱着一大包征集来的实物,他们捐赠的东西太多,我们感到了这些东西的“份量”……

我校电机系第一位华人助理系主任

在何龙家,他们夫妇热情地拿出了珍藏了几十年的相册。何龙很健谈,一边翻着,一边给我们讲着往事。他曾是我校电机系第一位由中国人担任的助理系主任(主任是苏联专家),也是“八百壮士”之一,还曾是我国派驻美国大使馆的教育参赞。他捐赠了1993年美国纽约州教育厅寄到国家教委给何龙的“感谢状”。    

他还拿出了1984年他和校友们在高能所搞科研时向邓小平、万里、方毅等国家领导人汇报时的照片。他说:“当年哈工大有一大批人转入高能所,这里的校友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提到了一些校友的名字,建议我们去访问。我们打算下一次让他当“向导”,专程去高能所拜访哈工大校友。

新中国哈工大第一位本科生的华人教师

家在上海的陈雨波,是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夫人赵晖曾在哈工大工作了50年。到他们的家后,赵老师说:“听说你们要来,老陈翻了好几天,昨天晚上还翻到半夜。”她连连说:“我在电话里一听到是哈工大的人要来,就很激动,我对哈工大感情深,想哈工大呵……” 赵老师边回忆在哈工大工作的日子,边激动地抹着眼泪。

陈雨波拿出捐赠的照片、字画等,夫妻俩热情地介绍着。我们看到了相册里陈雨波年轻时的儒雅风度。当年,哈工大冯仲云校长派人到北京张贴哈工大要招“20名助教”的布告,当时已在清华任教的陈雨波凭着一股热情报了名,他是唯一的报名者。他如果不去哈工大,在清华很快就是讲师了,有人说他是“自投罗网”。他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自己会俄语,国家需要,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本来喜欢搞业务的他,却听从组织安排,全心全意地做了那么多年的领导工作。也许,没搞业务,是他的终身遗憾。

李昌老校长:“你们要建一个革命的博物馆。”

91岁的李昌老校长,听说哈工大要建博物馆很高兴。他还为我们提了字:“爱国爱人,学习创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在他的家,夫人冯兰瑞及儿子为我们翻找了许多当年的老照片,找出老校长50年代穿的大衣和用过的几副眼镜。当我们提出是否有老校长当年的手稿时,夫人说:“文革中,家里被抄了6次,好多东西早就没了,能留下这些就很不容易了。”是啊,当年有多少老校友被抄家,又几经磨难,能保留下一点儿历史的东西实在难啊。

在他的家,我们看到了李昌校长50年代参加抗洪抢险的一幅照片,那时他是那么年轻、意气风发。多年来,他一直关心哈工大的发展,关心着教育事业。他曾给邓小平写信建议搞“精神文明建设”,他是我国第一个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在他的办公室,他的秘书给我们找出了那封信的打印稿,我们小心地把它珍藏起来。离开他的家,老校长“要建一个革命的博物馆”的嘱托仍响在我们耳边。

五位校友院士的心意

我们筹备组收到了一张汇款单:南京大学化学系胡宏纹院士寄来的1000元钱,这是我们收到的第一笔捐赠,我们拨通了他的电话,他说“建博物馆需要资金,我是哈工大校友,应当支持,这点钱算是我的一份心意吧。”他的话让我们很感动。

俞大光院士,是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倡导者之一,是严把教学关有名的“铁将军”。这些年,他从没断过和母校的联系。得知母校要建博物馆,便给我们找了很多当年的老教材和老照片,并认真地附上说明。他还给我们发了两次电子邮件,介绍了哈工大当年的历史。他的热情支持,更让我们坚定了办好博物馆的信心。    

在北京,我们还收到了宋健院士让秘书送来的他的10本专著,虽然我们没见着他,但能感受到他默默支持我们建博物馆的心意。

北京的钱皋韵院士寄来了在哈工大使用过的1949年到1950年的5本俄文课本。那发黄的5本书,不知是怎样跟着他跨过了半个多世纪!

马大猷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声学家,他寄来了他90华诞出的一本《声学基础研究论文集》。他曾当过哈工大的教务长,90高龄仍挂念着学校。收到几位高龄院士的钱和物,我们感动之余,也在默默地为他们祝福。

刘宗德:文化部原部长热情献宝

在联系刘宗德校友之前,我们曾有过顾虑,他是我们在北京拜访的第一位部级干部。几次电话联系,我们见到了他,他是东北人,透着东北人的朴实。没想到,他对我们是那样的热情。在他的办公室,他告诉我们,他和夫人都是哈工大校友,都很挂念母校。他找出了一些当年的照片,甚至把他的结婚照都给了我们,还热情地邀我们听他给母校写的校歌。这是一首进行曲,洋溢着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唱起来朗朗上口。

他退居二线后,还在从事着文化活动,创作了《八女投江》等歌剧,并很有兴致地把剧照拿给我们看。我们跟他约定,今后他的作品可随时寄给我们。临别,他给我们写了一串联系电话。 

征集途中,所到之处,我们都能看到校友的热情和他们对母校建博物馆的支持。在北京,张管生、朗惠生等热情地为我们的征集工作出主意,想办法。在南京,花蔚文、陆廷圣、李虎等校友表示要积极配合工作。还有一些校友会和校友也打来电话,发来线索,关心支持博物馆的筹备工作。

看着这些征来的“宝贝”,我们如数家珍、小心地收藏着……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南京,又从南京返哈,我们亲自带着,生怕有个闪失,因为这是哈工大“历史”的见证,是挽救历史的珍贵资料,是老校友们一生几经劫难,才珍藏至今的“家底”。他们之所以保留这些东西,是因为它们有很深的哈工大情结,是因为他们对母校倾注了太多太厚的爱……